說好今年要開始用心經營每個部落分格,
就以「學習」做為不歸路的再次出發吧!
讀書筆記由此開始前進。
3.08.2009
4.14.2007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認 知 失 調 論
當個體察覺有兩個認知、態度、或行為等彼此衝突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到焦慮,促使個體必須去尋求恢復平衡,他可以放棄或改變其中一個認知,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或是尋求另一種資訊來解釋自己不一致。
標籤: Psychology
cocktail-party phenomenon 雞尾酒會現象
在酒會吵雜的環境中,任何人以同樣大小的聲音說出不同的話,其中一人以同樣大小的音量、同樣的距離,言談中夾雜著個體名字,便會引起個體的注意。注意力的功能主要在於使個體留住感興趣的訊息,我們的大腦無法注意周圍環境中所有的訊息刺激,注意力則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生活。
標籤: Psychology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認知學徒制
仿效傳統技藝的教學。即徒弟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中,觀摩見習師父的技藝,在耳濡目染中學習,逐漸參與成為助手,最後學成出師。Collins&Brown&Newman,1989
Mreciprocal Teaching 交互教學法
1.提出者:Palincsar&Brown,1984
2.理論基礎:根據Vygotsky的觀點所發展出的「社會教學模式」
3.目的:協助教師利用合作學習的對話,以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理解培育)及後設認知的運用(理解監控)。
Scaffolding 鷹架作用
源自Vygotsky的ZPD理論。指提供符合學習者認知層次的引導和協助,以幫助其逐漸能夠完成某一任務,進而使其由實際的表現能力發展出潛在的表現水準。Bruner,Wood&Ross,1976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潛在發展區域
Vygotsky認為傳統的智力測驗只能測得兒童的實際認知能力,無法得知其可能發展區的潛力,針對傳統測驗的缺點提出ZPD理論建議。
ZPD:指個體獨立解問題的實際表現水準和經由成人輔助或較優秀同儕互助後,所能達到的表現水準間的差距,潛在發展區域是個體透過模仿互動所能進步的問題解決空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