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007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認 知 失 調 論

當個體察覺有兩個認知、態度、或行為等彼此衝突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到焦慮,促使個體必須去尋求恢復平衡,他可以放棄或改變其中一個認知,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或是尋求另一種資訊來解釋自己不一致。



人類有力求自己的意見、態度和信念一貫性或一致性的強烈欲望。因此,假如個人發現自己的意見或信念與事實不符合的時候,通常會採取不同的行動以減少或清除由於認知失調而生的不平衡感。Festinger,1957


cocktail-party phenomenon 雞尾酒會現象

在酒會吵雜的環境中,任何人以同樣大小的聲音說出不同的話,其中一人以同樣大小的音量、同樣的距離,言談中夾雜著個體名字,便會引起個體的注意。注意力的功能主要在於使個體留住感興趣的訊息,我們的大腦無法注意周圍環境中所有的訊息刺激,注意力則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生活。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認知學徒制

仿效傳統技藝的教學。即徒弟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中,觀摩見習師父的技藝,在耳濡目染中學習,逐漸參與成為助手,最後學成出師。Collins&Brown&Newman,1989



◎特色:著重認知層次

1.認將學習者置於問題情境中。
2.由教師或專家定義問題,並示範解決的方法
3.將解決問題的責任漸次地轉移給學習者。


Mreciprocal Teaching 交互教學法

1.提出者:Palincsar&Brown,1984
2.理論基礎:根據Vygotsky的觀點所發展出的「社會教學模式」
3.目的:協助教師利用合作學習的對話,以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理解培育)及後設認知的運用(理解監控)。



4.情境:小組合作,從程度較佳的學生,再逐漸引入程度較差者,因此,除了教師之外,學生彼此之間也可以互相作為楷模和提供回饋。
5.材料:說明式文章
6.學習策略與步驟:包括摘要、質疑、澄清和預測。此外教師適時提出具體回饋和示範改進的活動,當學生進步後,教師的參與也遞減為支援性聽眾的角色。

a.摘要(summarizing):以自己的話重述所閱讀的材料,是一種檢視理解程度的方法
b.質疑發問(questioning) :設立有關理解和回憶的問題。
c.澄清(clarifying):遇到不了解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d.預測(predicting):閱讀下一段文章前,先預測其內容和結果。

◎關鍵特徵

a.師生間的互動,並由雙方共同負起完成該作業的責任
b.教師提供鷹架
c.教師隨時診斷狀況,以決定自己參與程度的收放

◎教學上的實施步驟

1.復習交互教學法的架構
2.教師選定活動主題,提供主題背景知識
3.師生一起進行活動,由教師示範
4.教師漸次減少協助,由學生獨立完成活動
5.輪流設定小老師或組長,俾使每位學生能更熟悉活動主題

Scaffolding 鷹架作用

源自Vygotsky的ZPD理論。指提供符合學習者認知層次的引導和協助,以幫助其逐漸能夠完成某一任務,進而使其由實際的表現能力發展出潛在的表現水準。Bruner,Wood&Ross,1976



簡言之,即在ZPD下教師或優秀同儕所提供的協助。具體而言,設立鷹架係指控制超越學習者能力之作業要素的歷程,因應學習的進展,逐漸增加作業的難度與要求,在此控制下,學習者可以集中精神在能力範圍內的要素。目的在減少學習初期的錯誤率與失敗經驗,並逐漸降低支援。

◎鷹架的策略:

1.示範並引導參與
2.簡化作業流程
3.提醒作業目標
4.強調關鍵因素
5.協助克服挫折
6.給予演練機會
7.逐漸將所有任務轉移到學習者身上,使其能夠獨立完成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潛在發展區域

Vygotsky認為傳統的智力測驗只能測得兒童的實際認知能力,無法得知其可能發展區的潛力,針對傳統測驗的缺點提出ZPD理論建議。

ZPD:指個體獨立解問題的實際表現水準和經由成人輔助或較優秀同儕互助後,所能達到的表現水準間的差距,潛在發展區域是個體透過模仿互動所能進步的問題解決空間。



◎ZPD在教育上的啟示:

1.教學的最佳效果在潛在發展區
2.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
3.為動態評量提供理論依據。

◎教學上的應用──後進學者根據ZPD理論發展下列應用方式:

1.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Collins&Brown&Newman,1989

把學習者置於一個問題情境中,由教師或專家定義問題,並示範解決的方法,將解決問題的責任漸次地轉移給學習者。

2.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Palincsar&Brown,1984

小組合作,從程度較佳的學生,再逐漸引入程度較差者,除了教師之外,學生彼此之間也可以互相作為楷模和提供回饋。學習步驟包括摘要、質疑、澄清和預測。教師適時提出具體回饋和示範改進的活動,學生進步後,教師的參與也遞減為支援性聽眾的角色

3.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採用群體的方式,激勵同儕相互協助;運用團體互動,提高學習興趣;學習社會人際技巧,彼此相互支持鼓勵;強調個人能力發揮以達團體目標的實現。